〈活化〉《深圳商報》(2012-09-17)C06 萬象
徐棋楠(深圳)·果下馬閒話
八月的最後一天,我買了往香港碧街去的票,車窗外是潔淨的天光。
到油麻地後下車,總依靠一家棺材鋪辨認方位,但這回竟沒見到,於是迷路了。然後來來回回地尋方向,卻無意發現一個櫥窗:玻璃上歪歪扭扭寫著“西瓜祭”,我很好奇。
往裡張望,一個梳著雙辮的姑娘在彎腰切西瓜,一隻非常碩大的墨綠西瓜。我忍不住問:“請問什麼叫西瓜祭?今天是特別的日子嗎?”
她笑著讓一個高挑的姑娘回答:“今天是八月的最後一天,街坊們來領一隻西瓜,一起送走夏天的意思。”
“可這裡只有一隻瓜,哪裡去領呀?”
“街上有兩家水果鋪,去那裡領,但需要說明將和誰一起分享這只瓜,瓜皮也要送回來,統一送走,做成有機肥料。”
“原來如此,你們是社區工作站嗎?”
“有一點點這個意思,其實我們叫活化廳。”
“經常有各種祭嗎?有木瓜祭草莓祭嗎?”
她遞來一張西瓜祭的宣傳單,“西瓜祭是這個月的活動,但每個月的福利並不相同,上一個月我們去街上找來一位賣霜淇淋的老伯伯,免費派送霜淇淋給街坊,希望能幫到他一點。活化廳是政府資助的。”
漸漸明白了,所謂的活化廳是一個既街坊又前衛的社區藝術空間,嘗試以藝術“活化”社區,並且每月一次“變身”為街坊社福中心。四面牆上貼了很多紙畫,內容不拘一格,言詞親切古舊,令人感到仿佛回到了《亦報》、《電聲》、《萬象》的時代。
說到那個時代,當下的老牌書店PAGE ONE為了壓倒近開業的誠品書店,正祭出張愛玲遺物展的法寶。
我去時,是唯一的參觀者。她的身外物很少:一些長者卡醫療卡之類的證件上,貼著讓人感覺“唉,她怎麼這樣老了”的照片;三件旗袍,一件薄絨藍翠花色、一件紅花黑地、一件黑色夾紗大紅纏花盤口,都極為窄瘦;三頁疑似上世紀90年代初重寫的《小團圓》手稿,字仿佛瑟縮成一小團,間距很開,沒有一個筆劃寫到底,沒有一筆完全舒展,見字如面,一生沒有安全感的女人如是。這個女人也曾將自己全部綻放,才華、冷靜以及隔離不過是一個個字以及字與字之間的空白罷了。
想挑幾本書的,我卻忘了時間,站在店裡直到看完一本,有點趕了,嚮往已久的工尺譜講座7點半開始。
講座由香港和韻曲社主辦。老師用粵語講,她說現代人譜歌不懂依字行腔,就示範春田花花幼稚園的其中一句;她講流水板曲有板無眼,我真高興極了,多少人闡釋流水的特點,都沒這個直接明瞭。她還唱一曲《琵琶記》的賞荷,字正腔圓,功底很深。
這八月的最後一天,就在“活化”中過去了。我想:蒼穹下熙攘裡的每一個人,誰不需要“活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