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卓軍 :來到油麻地:香港六四單車記

文|龔卓軍  

原文刊載於藝術家2014年7月號


就在台灣遠雄集團董事長趙藤雄涉及桃園八德合宜住宅弊案,涉嫌行賄桃園縣副縣長葉世文,端午節淩晨被台北地方法院裁定收押禁見的這一天早晨,我搭機飛往香港,準備參加油麻地活化廳主辦的六四文化祭「來往廣場的單車2014」,紀念六四天安門事件二十五周年。

相較於2013年底,與高俊宏等《藝術觀點ACT》同仁共訪活化廳與德昌里,我把這趟行程當做個人的旅行。這樣的個人,已經是經過318太陽花學運的個人。遍行於亞洲的新自由主義、房地產霸權、國家+資本聯合體、世界貿易組織,已經覆蓋了我們的生活世界。我落腳的油麻地上海街,於此光景中,仍有許多店家,緊密結合著當地的生活:佛具、廚具、夜市、戲院、五金、果欄、粵劇、食店、粥店、茶餐廳、郵政局、天后古廟、玉器市場、麻雀娛樂、桑拿、差館(警察局)。來到油麻地,你會看到褪盡外飾,至為簡樸的香港日常生活面貌。

就此而言,2011年10月開始,響應佔領華爾街運動,長達11個月的佔領中環運動,後來因匯豐集團聯合政府力量打壓而中止,以及2013年開始商討籌畫的「和平佔中」運動,可以讓我們看到,就精神地理學而言,中環與油麻地形成了一組當代生活的對峙點。前者代表的是「國家+資本聯合體」的新自由主義政治經濟巨獸棲居地的象徵,後者則是像活化廳、德昌里這些底層市民自發抗拒組織的游動者象徵集結地。

端午節當天下午下機後,搭機場巴士落地步行間,我偶然路過油麻地的中華書局,發現了架上擺著台灣作家劉克襄剛剛出版的《四分之三的香港:行山、穿村、遇見風水林》,一經翻閱,愛不釋手。稍後在住處放下行李,休息一陣,就開始讀這本書的第一章,大浪灣的行山穿村路線風光。後來查閱資料時才知道,其實,在我到達油麻地的前兩天,5月31日,香港中華書局才舉辦了「四分之三的香港-保育香港郊野座談會」,這個座談會的基本提問就是:「香港是否應該開發郊野地區?」原因是,近年來,香港政府聯合地產商與地產擁有者,躍躍欲試,計劃釋放郊野公園土地,用於興樓蓋屋,解決市民居住的需求。然而,面對這一綠色空間的縮減,許多香港市民紛紛站出來,表示抗議或支持,形成一個正在爭議的論題。

實際上,直到2012年7月,英國《經濟學人》雜誌把香港列為世界最宜居住的城市,不少人才注意到,香港擁有廣達百分之75的郊野,長期以來被大眾與國際人士所忽視。「這四分之三的香港,是一個比購物和美食更獨特、更有魅力的香港。」我的旅程從這樣一個閱讀開始,對於我的香港六四單車行,可謂別具意義。

透過FB訊息,聯絡了活化廳的阿峰之後,我穿過下午尚未開始忙碌的果欄,步行至德昌里七號鋪,在天橋下的「蘇波榮(So Bo-ring)青年組織活動快餐車」。首先,我看到一位阿媽和一位青年守著擺在人行道上的「十蚊攤」(跳蚤舊貨攤),挑三揀四之餘,因為一台很古意的小收音機,我開始跟他們交談。這是附近居民將家中長物選出來,藉以進行無價格的隨意訂價交換,後來才知道這位阿媽叫Fred媽,她對社區活動熱心參與,無役不與。

然後,我坐下來,點了一客「自由定價」的漢堡和凍奶茶,非常美味。在台灣,這可能只是一般觀光客的行程,或者就可能會變成一個所謂的當代藝術「藝術行動」、「展覽作品」,但是,在德昌里,這是兩位青年廚師在正常工作之餘,一個真實的、日常生活的行動。阿峰來了之後,我們便聊了最近市政當局欲改造天橋為電梯、並且要對所有果欄使用天橋下堆貨的空間,進行計價收費的「秩序規畫」。相較於無產青年的「自由定價」快餐車,突顯了香港市政當局城市想像的so boring。

在「蘇波榮」與大家聊了很久,裡面包括有另類與搖滾音樂的創作者,我也現場報名了「來往廣場的單車2014」活動。晚餐採取共食制,廚房備了許多道美味,十幾個朋友或站或坐著自由叨菜共食,互開玩笑。席間Fred媽怕我吃不飽,塞了一個港式的粽子給我,問我台灣今日有沒有吃這個,我嚼著栗棗包心的粽子,滿口溫馨,點頭稱是。我想,當代藝術的反叛精神應該有這樣落實在日常生活的決心和實踐意志,「蘇波榮」許是油麻地這般最有力的當代風情。

雖說是個人行程,我還是掛念著深圳雕塑雙年展中,陳界仁的新作《殘響世界》。6月3日周二一大早,我便搭車穿越邊界,來到華僑城的OCAT深圳館。由於端午節,展場把周一休館日調動到周二,所幸策展人董冰峰找人接待,特別為我開館開燈開機,並詳細解說。我懷抱著感謝的心情,細看了以「社會雕塑」為理念的「我們從未參與」。參展的台灣藝術家,包括黃博志、姚瑞中、莊普、賴志盛、吳瑪悧與陳界仁。從黃博志的中國製造成衣廠對應的世界貿易架構下的底層勞動處境,透過與個體勞動者的訪談對話行動,姚瑞中的失落社會檔案室,透過蚊子館海市蜃樓行動對應的新自由主義政府治理與地產商品的聯合裝置,莊普的老眷村狹窄已逝空間、賴志盛的邊境空間建築步道與勞動殘餘裝置,到吳瑪悧的新鴛鴦蝴蝶夢廈門中山公園相親角與湖上對話,討論當代的婚姻與愛情的困難處境,可以說,在陳界仁的《殘響世界》四頻影像、四個房間,有了一種殘存餘生式的敘事複合體。

《殘響世界》的四頻影像,分別呈現樂生療養院在歷史檔案失落處境、病人主動發聲繞境、陪伴照顧者的勞動限制與自由想像,與被「國家+地產資本聯合體」懸置的空間殘餘聲響,呈現了樂生抗爭運動的多重主題:勞動、地產、空間、敘事、歷史、生命政治與被推拒至邊界上的生活抗爭處境。從深圳回港後,我與香港本土研究社的陳劍青等人會面,共進晚餐。陳劍青對香港的國土規畫問題進行了許多批判性的研究,包括帶來菜園村消失、牛潭尾缺水、西九站超支,米埔段延誤的廣深港高鐵工程,以及可能涉及1200億港幣公款濫撥的新界東北地產開發計畫。就像士林王家、大埔農地、樂生療養院、桃園航空城這些地產案例,新自由主義治理下「國家+地產資本聯合體」,嫺熟運用的政策工具、法律工具,實質上為的是經濟資本的瘋狂累積與競爭,《殘響世界》不過是點明了夾縫中殘存的人民歷史。

六四這一天,我起了個大早,乘地鐵轉公車至西貢市,再打D至西灣亭,一直到遇見了環山簇擁的萬宜水庫,才遇見了劉克襄指點的「四分之三的香港」,雖然這一帶亦有地產霸權染指的問題,但它畢竟是香港自然史與人民生活文化的重要交會與保留地。在炎熱的日頭與有限的時間裡,我只走了大浪灣行程不到三分之一的萬宜水庫路段,不知名的鳥囀與蕨草,大量體的藍綠山水景象,卻完全改變了我對香港的印象。幾近無人的風景,彩蝶飛掠,某些剎那讓我感覺彷若走在台灣的山徑上,微風帶著同樣的亞熱帶溫潤氣息,又令我想起經常漫步的烏山頭水庫的寧靜步道。

至此,我才了解,我有多麼不了解香港,不解它的島嶼身世,它的多方灣嶼、郊野山村,與它的恒常靜謐。

下午回到油麻地,終於等到活化廳共同出發的六四文化祭「來往廣場的單車2014」朋友們。Fred媽也出現在準備的人群中。各色布條,寫著「毋忘六四」、「紀念就是日常抗爭」、「上下而求索」、 「遍地開花」的字句,插在已租好的單車後座。活化廳的大門上,貼著提醒大家記得1989年6月7日發生在附近碧街的暴動。櫥窗中、牆面上,展示著5月在北京被捕的中國畫家陳光,在年輕時擔任廣場鎮暴部隊時,清理廣場時拍下的照片,與多年後洗出的照片和依照片而畫出的繪畫。經過一番安全解說與路線說明,二十多輛單車,在許多路人注目和繁忙車輛來往的上海街404號前出發。

我們一路騎過上海街,轉入繁華的佐敦道和廣東道,由老市區許多招手的熱情市民的熱鬧氛圍,開始經過名店區:H&M、Boss、Prada、Swarovski、Hermes形成的商圈和購物人群,投以驚異的眼光或餘光。光鮮亮麗的街景與按著單車鈴聲經過的沉默車隊,停等紅燈時的巨大的落差與市囂張力,令人難以忘懷。這種對比,或許才是四分之三的香港精神地理的風景,若不曾如此回返香港街道,恐怕真難以理解香港與中國的真實矛盾情結吧。「藝術行動」,根本無力承擔對此情結的命名。
車隊到達尖沙咀文化中心廣場前的〈自由戰士〉雕像,停留獻花,宣讀宣言與討論。這座雕像原為法國藝術家塞撒(César Baldaccini)為六四而作,香港市政當局為淡化其政治意味而易名為〈翱翔的法國人〉,塞撒因而拒絕出席揭幕禮。車隊乘船渡海後,再從灣仔碼頭踩往維園,最後,加入維園的紀念燭光晚會。


現代生活的事實是,我們不再相信這個世界。從香港回來,我腦中留存的是蘇波榮的黃昏餐會、陳界仁的殘響影像、安靜炎熱的萬宜水庫、活化廳單車座上的彩色旗語、單車行過廣東道遭遇的冷側目光與維園的十八萬支燭光。回台北的計程車上,當司機大哥在車上細數著桃園航空城徵收民地、牟取暴利的遠雄集團+貪腐政府的可惡時,我想的是:我們眼前的這個世界就像一部壞電影,人民的聲音永遠是少數、缺席的,但此刻,也只有與這些少數的聲音與影像的遭逢,才是真實的。